? ? ? ?近日,第二屆世界自然遺產地韌性能力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以線上方式舉行。會議由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劉保黨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博士致辭,分主題報告及圓桌交流兩個環節。
? ? ? ?夏澤翰博士對“第二屆世界自然遺產地韌性能力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并感謝與會專家的參與和對世界遺產保護作出的貢獻。他認為世界遺產的管理者都肩負重任,希望我們用最嚴格的措施保護世界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他還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支持九寨溝,把世界遺產建成韌性、人文和創新意識的來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駐華代表處夏澤翰博士
? ? ? ?在主題報告環節,著名生態學家、鳥類學家、IUCN資深專家約翰·馬敬能(John MacKinnon)博士以“九寨溝40年的朋友”為題,回顧了他對九寨溝的數次訪問感受,探討了九寨溝旅游發展對遺產地價值以及社區參與發展的影響,并結合國內外有關遺產地保護、民宿發展案例,對九寨溝保護發展提出了意見建議。
? ? ? ?災害風險通常應該是遺產管理者關注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遺產地韌性的重要途徑。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肖時珍老師以“世界遺產的災害風險管理”為題,分享了世界遺產災害風險管理的主要原則以及鑒定、評估和減輕災害風險的方法,闡釋了如何在方法論的基礎上編制災害風險管理計劃,以此增強世界遺產災害風險管理與韌性。她指出雖然地震、洪災等災害無法完全避免,但是世界遺產可以在減少災害風險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采取緩和措施可以有效減輕這些災害帶來的風險。
? ?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蘇楊研究員主題報告以《國家公園的綠色發展方案——九寨溝能推行嗎?》為題。從科學與實踐角度探討了國家公園綠色發展方案對九寨溝管理的指導意義。他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國家公園條件最為成熟。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整體進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統的領域,國家公園建設反映了中國在生態文明時期發展方式的變化。報告深刻剖析了既往自然保護地呈現的保護與發展兩張皮、保護機構與地方政府及原住民沖突多發的局面以及建立國家公園對處理保護和發展關系的重大意義。他還在報告中分享了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立后的管理實踐,認為九寨溝與大熊貓國家公園相比,資源條件更優,只要處理好生態旅游與大眾旅游的關系、風景名勝區內和入口社區的關系并以品牌體系帶動當地農牧產品實現增值,就能既增強保護的韌性也有明確的可持續發展前景。
? ? ? ?廣東韶關市丹霞山管理委員會陳昉副主任以《探索遺產教育的丹霞山模式》為題,結合工作經驗,從世界遺產“中國丹霞”的美學價值、地球科學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引出遺產教育話題,指出開展遺產教育既是履行《世界遺產公約》要求,是推動傳統生計轉化的途徑,同時能促進遺產旅游提質升級。她以丹霞山自然教育的目標、規劃及強化教育功能、建設科普小鎮四方面具體分享了遺產教育的丹霞山的實踐及開創性理念,并展示了丹霞山遺產教育的豐碩成效。
? ? ? ?重慶市武隆區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中心李永泰主任以《發展生態旅游是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最優解”以重慶武隆為例》為題,從世界遺產重慶武隆因“窮山惡水”而被迫發展旅游演繹出一則“窮則思變”的故事引入,娓娓講述武隆從典型的西部地區最貧困縣依靠旅游起步,憑借申遺賦能旅游,實施集團營銷,進一步融合發展,實現從“窮鄉僻壤”華麗變身成“人間仙境”的整個過程,展示了武隆多樣的產業鏈,例證了生態旅游是遺產地發展的“最優解”。
? ? ? ?主持人劉保黨對主題報告逐一進行了精彩的評議,以“遺產教育”為題,展開圓桌討論。廣東丹霞山管委會陳昉副主任認為自然遺產地都有機會成為遺產教育的典范,都能成為自然學校,特別是要用好專家資源,從遺產價值傳播開始講好自己獨特的地質、生態和文化故事。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金宏森先生分享了澄江化石地作為國內首個化石世界遺產地利用博物館展陳擴展遺產教育的實踐。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趙聯軍從教育的必要性、商業性與公益性融合、科研和監測為支撐、搭建自然教育平臺,區域聯動等方面分享了王朗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經驗。九寨溝管理局副局長杜杰從“科研、監測、科普”三位一體科研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培養、參與性體驗等方面分享了九寨溝遺產教育的做法。
? ? ? ?本次會議由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九寨溝世界遺產管理局承辦,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支持協辦,通過九寨溝管理局官方公眾號、抖音、微博、B站等平臺同步直播,有效提升了會議影響。
文:王燕、何茂? ?圖:信息中心